1994-2004年,担任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物多样性工作组联络员,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研究;
2000-2009年,组织评估了中国一万多个物种的濒危状况,编制了《中国物种红色名录》(4卷);
2005-2012年,担任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中国项目主任,在东北虎、藏羚羊、扬子鳄等濒危物种保护以及控制野生动物贸易等方面取得良好进展。
2000年开始自然保护地体系研究。2004年编制了中国第一本自然保护地方面专著《中国的保护地》;
2012-2013年组织100多位专家,研究起草了《自然保护地法(专家建议稿)》,对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0、2021年,负责或主要参与了国家林业草原局国家公园办公室委托的《国家公园法》研究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机制、国家公园事权划分、国家公园保护管理经费和人员需求研究、多方参与机制研究等专题。负责和参与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委托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人员和经费需求评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人工林处置计划研究》、《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管理机制》等研究专题。
2013年提出了“保护地友好”术语和发展理念,积极推动对自然保护地保护目标友好的发展方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通过科学规划推动企业和社会参与生态保护,推进自然保护保护地及周边友好发展,缓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组织编写并推广《自然保护地及周边友好发展操作指南》和《保护地友好村寨发展指南》。
解焱博士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27年,在业内具有比较广泛的影响力。她的研究引导了新的保护理念的传播,包括自然保护地、外来入侵种、天然植被恢复、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制定、中国生物地理区划等。编著了《保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2001)、中国第一个市级保护规划《都江堰市生物多样性策略与行动计划》(2003)、《开发建设中的生物多样性原则》(2001)、《中国的自然保护地》(2004)、《中国物种红色名录》(4卷,2004/2005/2009)、《充分利用天然植被恢复中国的退化环境》(2001)、《恢复中国的天然植被》(2002)、《生物入侵和中国生态安全》(2008)、《中国生物多样性地理图集》(2009)、《在路上》(2017)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