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友好计划
来源: | 作者:PAF | 发布时间: 2021-03-30 | 11823 次浏览 | 分享到:
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友好协调发展的理论及实现模式的研究,推动国内外相关科研、产业发展和社会化协作等。
“保护地友好”是指在自然保护地及周边采取对保护管理有利的发展方式

自然保护地是人类生态安全的底线,是人类长期生存发展的核心生态基础,包括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自然保护地及周边发展应当采取与所在自然保护地保护目标相一致和协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国家应建立相应的规划、政策、认证、管理、资助等措施来推动、支持和鼓励当地的友好发展,从根本上提升自然保护地管理水平,保障当地社区从保护中获益,促进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让社会各界都成为自然保护地保护工作的重要力量。

截止2020年年底,全球自然保护地陆域覆盖面积达到17%,海域16.8%;我国自然保护地1万余处,覆盖陆域18%,海域4.1%。但长期以来,自然保护地内盗猎、砍伐、人类干扰、商业开发等破坏活动时有发生,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一直困扰着中国乃至众多国家生态保护。多年来,很多保护地管理机构和民间保护组织与当地社区一起,积极探索对生态友好的发展方式,缓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为保护地友好发展做出了卓越的示范和引领。

2013年解焱博士提出了“保护地友好”计划,并带领团队开展实践示范和理论研究,宣传世界范围相关机构和国家的良好实践。该计划坚持公益目的,采用商业手法,努力将良好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融入到社会经济价值体系中,从根本上解决生物多样性不受社会关注、以破坏生物多样性为代价获取利益的发展方式。该计划多年来致力于支持自然保护地及周边的友好生产,建立严格的产品品质控制体系,搭建销售平台,在实现保护目标的同时,为消费者生产值得信赖的、自然健康的农副产品和文化旅游产品。

保护地友好理念的提出者解焱博士,是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执委,国际自然保护地联盟首席科学家。
  • 1994-2004年,担任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物多样性工作组联络员,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研究;

  • 2000-2009年,组织评估了中国一万多个物种的濒危状况,编制了《中国物种红色名录》(4卷);

  • 2005-2012年,担任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中国项目主任,在东北虎、藏羚羊、扬子鳄等濒危物种保护以及控制野生动物贸易等方面取得良好进展。

  • 2000年开始自然保护地体系研究。2004年编制了中国第一本自然保护地方面专著《中国的保护地》;

  • 2012-2013年组织100多位专家,研究起草了《自然保护地法(专家建议稿)》,对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 2020、2021年,负责或主要参与了国家林业草原局国家公园办公室委托的《国家公园法》研究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机制、国家公园事权划分、国家公园保护管理经费和人员需求研究、多方参与机制研究等专题。负责和参与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委托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人员和经费需求评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人工林处置计划研究》、《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管理机制》等研究专题。

  • 2013年提出了“保护地友好”术语和发展理念,积极推动对自然保护地保护目标友好的发展方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通过科学规划推动企业和社会参与生态保护,推进自然保护保护地及周边友好发展,缓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组织编写并推广《自然保护地及周边友好发展操作指南》和《保护地友好村寨发展指南》。


解焱博士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27年,在业内具有比较广泛的影响力。她的研究引导了新的保护理念的传播,包括自然保护地、外来入侵种、天然植被恢复、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制定、中国生物地理区划等。编著了《保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2001)、中国第一个市级保护规划《都江堰市生物多样性策略与行动计划》(2003)、《开发建设中的生物多样性原则》(2001)、《中国的自然保护地》(2004)、《中国物种红色名录》(4卷,2004/2005/2009)、《充分利用天然植被恢复中国的退化环境》(2001)、《恢复中国的天然植被》(2002)、《生物入侵和中国生态安全》(2008)、《中国生物多样性地理图集》(2009)、《在路上》(2017)等著作。



<解焱博士视频>
自然保护地及周边友好发展是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