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友好:把自然还给自然
来源: | 作者: 保护地友好 | 发布时间 : 2022-05-23 | 1373 次浏览 | 分享到:

每年春秋两季,都有10余万只大雁和各种珍稀、濒危的候鸟飞抵吉林珲春的敬信湿地补给中转,随着这里生态环境的极大改善,候鸟的数量和种类都在逐年增加。


“一到迁徙季,护鸟队都会时刻准备迎接候鸟到来,开展巡护,救护候鸟。”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到来前夕,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解焱告诉记者,敬信湿地还毗邻东北虎豹国家公园,2013年开始,“保护地友好”团队经过实地考察,与当地农户达成共识,通过推动生态友好发展,缓解人鸟、人虎矛盾。


湿地护候鸟,上山救老虎


敬信湿地以前的样子,解焱还记得。因担心候鸟取食水稻,当地农户会用爆竹、鸟网甚至毒药驱赶、捕杀候鸟。因利益诱惑,村民还会在东北虎栖息的山林中放置猎套和鸟夹,猎捕狍子和野猪等东北虎越冬食物。


“湿地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农药的使用导致水体和土壤被污染,对湿地和东北虎栖息山林的生态环境造成威胁。”解焱说。


大雁米的生产基地就在这儿。经过一番协商,当地农户愿意回归传统耕作方式,放弃农药化肥的使用,大雁米收获时遗留稻穗作为候鸟迁徙的食物补给。解焱和团队还支持农户组成护鸟队,定期进行巡护、清套、救助、宣传等工作。


清套工作很重要。漫山的猎套不仅捕走了东北虎赖以为食的狍子、野猪等有蹄动物,也会对东北虎、东北豹造成直接伤害。2005-2015年间,解焱都会组织志愿者的清套工作,联合当地十几家执法单位一起进行保护。目前清套工作已经成为当地政府、国家公园和当地社区自觉自愿的长期行动。


一边清套一边执法,人与虎的冲突仍然持续增长。解焱意识到,“其实我们不是在跟老虎打交道,而且在和人打交道。”


“保护地友好”体系,经济生态双赢


跟人打交道要难得多。刚转变大雁米生产方式的前三年,珲春的农户担心收益问题,解焱团队就收购全部大雁米。经过较长时间探索,解焱和团队逐步带领农户拓展了多种销售渠道,大大提高了农户收入。


保护老虎也很重要。“如果老虎没了,野猪、鹿等食草动物因缺少天敌而大量繁殖,过度消耗森林里的植物,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解焱分析称,我国南方很多山区现在野猪泛滥,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重要原因就是原本生活在这里的华南虎、金钱豹或狼等大型食肉动物消失了。


“自然保护地面临的主要问题,来自于周围人群的生存发展需求与当地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想要突破这一瓶颈,就要做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2013年,解焱创立“保护地友好”体系,在自然保护地及周边采取对保护管理有利的发展方式。


这个体系希望能够形成两个闭环,一是环境保护本身,另外就是通过城市人群的购买行为,形成经济上的闭环。如今,“保护地友好”体系已经在云南、四川、贵州、海南、山东等15个地区推广,解焱和团队也丰富了大象茶、东北椴树蜜、淮山药、熊猫森林蜜等多种“保护地友好”产品。


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不是边缘化领域


“只剩50多只了。”谈起目前我国野生东北虎的数量,解焱有些唏嘘。


2005年开始,解焱一直奔走在保护东北虎的路上。“它们的数量是我们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标志。”解焱说,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我们不仅要维持适应于当地生态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的平衡,还要重视生物之间所形成的食物链是否完整且稳定。


当前,生物栖息地因人类过度开垦导致面积大幅缩减,经济类动植物特别是龟类等可用于制药的动物遭到大量捕杀,以及鱼类的过度捕捞,生物多样性的数量下降非常严重。解焱还提醒道,外来入侵物种问题也是我们面临的非常严峻的挑战。“在岛屿型区域,例如新西兰、夏威夷等,由于人类活动引入的外来物种在当地泛滥,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作用是毁灭性的。”解焱补充说,全球气候变暖,促使有些生物向较寒冷的地方迁移,但由于栖息环境被农田和城市占据,无法完成迁移,因此由于气候变化导致当地灭绝的生物不在少数。


近年来,我国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和濒危物种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尤其是建立国家公园,除了进一步扩大自然保护地的覆盖率外,还将过去破碎化的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对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解焱介绍。


解焱也提出了一些担忧,“保护与发展之间还缺乏长效机制。比如,新建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虽然面积足够大,但里面还住着2万多当地居民,他们的生产生活如何解决,还有待探索一条和谐发展之路。”


如今,解焱正致力于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流化。在她心里,生物多样性保护绝不是一个边缘化的弱势领域。


“到我去世的时候,希望老虎的数量能增长到300头。”这是解焱一直的愿望。